朱俊发,男,1969年10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化学物理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199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自2000年开始先后留学于奥地利、德国和美国,2006年底作为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回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作。目前任国际杂志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主编、Surface Science Reports编辑、Surface Science和《物理化学学报》杂志编委、国际ICOSS主席、江苏省纳米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表面化学分析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ChemPhysChem杂志和J. Phys.: Condense Matter特刊客座编辑,美国能源部(DOE)、欧洲研究联合会(ERC)和奥地利科学基金会(FWF)项目国际评审专家。
9/1989-7/1993 安徽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9/1993-1/199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
3/1996-12/199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1/1999-3/2000 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博士后
5/2000-5/2001 奥地利林茨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6/2001-9/2003 德国Erlangen-Nü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Wiss. Mitarbiter)
10/2003-11/2006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Acting Instructor
12/2006-至今 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
7/2007-10/2007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访问教授
7/2010-8/2010 德国Erlangen-Nü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11/2016-05/2017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致力于功能材料、储能材料及器件的表界面物理化学和同步辐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共在Nature Comm.,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80余篇,论文被他引47000余次,H-index为108,2019-2024年连续六年成为科瑞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近年来,负责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和面上、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及中科院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研究项目。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及国内外学术机构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140余次。举办国际会议3次、国内会议1次。
在合肥光源建立了多种同步辐射原位研究方法,负责建设了“催化与表面科学”线站和“光电子能谱”站。自2016年运行以来,年均用户产出150篇论文,其中一区论文占比2/3,包括Science, Nat. Catal., Nat. Energy, Nature Chem.和Nat. Nanotechnol等;产出高于大多数第三代光源同类线站。在合肥新光源项目申请中,负责首批线站“高通量原位工况中能原位谱学”线站的规划与建设。
曾获得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4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2017年和2021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2017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等奖项。